浅析目前课程评价及考试制度
- 资源简介:
约3910字。
浅析目前课程评价及考试制度广西大新东门职中:黄新伟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教育领域已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评价标准以及派生出来的考试方法。如何打破这个框框,建立一套适应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我们中中学教育工作者强烈关注的焦点。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现行评价制度的“软肋”调查表明,现行中小学评价制度既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利于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是它的“软肋”,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的目的:“只见树木不见林”评价的目的片面,只关注结果,而这个结果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甄别与选拔,完全忽视被子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努力状况与进步程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因此不能良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2.评价的范围:“春风不度玉门关”评价的范围狭窄,其内容主要倚重学生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综合素质很少涉及,“春风不度玉门关”。3.评价的主体:“说你不行就不行”评价的主体主要局限于领导、教师,是上级对下级的单向评价,忽视了评价主体的多元与多向。这种评价关系,往往产生一种“说你不行就不行”的弊端,根本不顾及评价对象的自身感受,使之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方式。4.评价的手段:“自古华山一条道”评价手段单一,以传统的纸笔测试为主,“华山仅此一条道”,过分注重量化结果,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这些问题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更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评价观不相符合。所以,积极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新课程评价体系的“亮点”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主体互动化。即被评价者从被动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加强自评、互评,使教育评价逐渐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人员在内的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的体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要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如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行为观察评价、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