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00字)
从《语文课程标准》看人文素质的培养
吕叔湘中学 夏洪
《语文课程标准》已进入实验区实验,它的实验与推广必然引起教育界,尤其是语文老师的关注。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过去的大纲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是主要的交际工具。固然,但不完整,不全面。因为语言文字以及由此构成的作品都属文化的范畴,(尽管思想有深刻、肤浅之分,水平有高下优劣之别),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课本又是由语言文字及其构成的作品组成,因而语文课程当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文学作品,无论是节选还是全部;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也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戏曲、寓言故事、童话,对学生、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能产生积极影响,无疑最具人文性。本文侧重不在评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密不可分,韩愈早就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如果指“道”为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话,那么“载”即通过这门课程起传输、传播的作用,是之谓工具性。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它突出体现在生命关怀和文化关怀之中,强调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追求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与宗教情感,并强调人的自然情感与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与宗教理性相统一,确立人在宇宙自然中的地位,以唤起人们的宇宙关怀、生命关怀。高度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强调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中学语文教学的主客体,即学生与老师,即应在字、词、句、章的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上述素质,而不是片面地突出其作为工具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