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190字。
1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讲授此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的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说明的顺序,对文章作整体的把握。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讲授此课时,我抛弃传统的细致讲解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对课文作整体把握后,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的开展中,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最后共同分析语言特色,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让学生领悟说明文的特点。
3.学习在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
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重难点]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观看图片;感知课文;设计活动;共同分析。
[教学步骤]
学生介绍纪念碑。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特色。体会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情况作一定的了解,加深认识,并学会整理中心资料。)
一、导入
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不同角度摄影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对纪念碑的外观、基本构成作了解。)
2.请一位同学看着图片介绍纪念碑。
3.先不作评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也是说明、介绍纪念碑的,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看看作者
12 读 碑
【教学构想】
作家刘成章的《读碑》,让读者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今天幸福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应用怎样的眼光去仰望这座历史的丰碑?用怎样的心情去解读这座不朽的丰碑?这篇课文为我们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结合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利用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固有特点,在处理这篇课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读碑的心路历程
从全文看,作者读碑经历了三个阶段:
1.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感性色彩和浓郁诗情的阶段。
2.作者到南泥湾,解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阶段。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3.作者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阶段。这一阶段,作者的理性认识已变成了理性思考。
二、从语言人手,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感情
本文既有大处着眼的鲜明画面、广泛视野和高远立意,又有小处着墨的诗化细节和浓郁感情。如何让它们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是本课成败的关键。教师不可能将感动传授给学生,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只能通过朗读和品味语言,并用心去感悟,才能体味得到。
三、引导学生去解读生命和生活中更高的“丰碑”
作者读碑,经历了一个长期体验和认识思考的过程,其实这也是一个寻找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过程,是一个思想情感、道德情操不断升华、提炼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在课后和今后的生活中去解读更多的“丰碑”,在解读过程中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明确文章结构,理清心路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3.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l 3 黄河颂
【教学构想】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它的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然后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教学构想】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是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新闻,它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收于“丰碑”这一单元,可见,文章体裁的知识要点并不是需要传授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而是要通过对
文章字句的品味、结构的把握,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雪洗百年耻辱的那种激动,让他们在香港的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认识到一个民族强盛的重大影响,让他们意识到只有从自身做起,提高每个人的素质,才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国之林d一因此,“国力强盛,祖国统一的丰碑”以及由此引发的现实思考才是关键。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香港的过去和现在。
2.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3.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语句的品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养成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强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主题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和现状。
2.查找资料,了解新闻的结构。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人
(播放歌曲《公元1997》)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吗?(生答)对,它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唱出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期盼。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怎么会涉及到回归的问题呢?课前让大家查找了香港的历史问题的资料,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呢?
(明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代领导人为收回香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97年7月1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全世界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余名记者齐聚香港,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瞩目的盛典。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15 七根火柴
【教学构想】
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学习《七根火柴》主要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语文课文的平等对话,进而让学生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讨论、感动等等)和教师的“教”(引导、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
如:“整体感知,捕捉精妙之处”的环节,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自由阅读并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你认为课文的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
“质疑问难,深入理解”的环节,安排了各个小组讨论探究,分别从多个方面品出了课文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整合,理出关键的问题,组织小组探究明确。在阅读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阅读,既可以解决一些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设计】 .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及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学习红军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崇高思想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及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革命英雄主义的不朽价值。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近期,随着“狼牙山五壮士”最后幸存者葛振林与世长辞,这个英雄的故事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是歌颂红军长征故事的名篇《七根火柴》仍保留在八年级语文教材中,你认为本课有留在教材中的必要吗?反映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的作品还有必要学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学习《七根火柴》。
二、整体感知,捕捉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自由阅读全文,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出自己欣赏的地方,并提出阅读中产生的问题。组织四人一组合作探究:你认为课文的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