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40字。
浅谈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溪东中学:张天开
“启发式”是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比较频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使用比较普遍的一个词语,对教育工作者而言,这个词语似乎是十分熟悉的了。然而,在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中,却常常会遇到启而不发的尴尬,施教者也常感叹,这些学生启而不发,真是榆木脑袋,其情其景其言,似乎很无奈,似乎“不发”的责任全在于被“启”的学生。
其实,责任不在学生,而恰恰在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师。孔老夫子早就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愤”和“悱”正是“启”与“发”的准备和条件。而教学实践之所以常碰上启而不发的尴尬,就在于没有创造出“愤”和“悱”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氛围。
那么,如何创造出“愤”和“悱”的氛围,有效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彻底摆脱启而不发的尴尬呢?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激发”。
所谓“激发”即激之使奋起。“激发”的意义就在于解决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问题,旨在使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生发出求知的欲望,探索的勇气。而“启发”则是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它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
这二者的关系如何呢?“激发”是“启发”的基础和前提,“启发”是“激发”的延伸和升华。没有“激发”,“启发”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就只能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就只能是“启而不发”。没有“启发”,则“激发”就显得肤浅,难以深入,难得实效,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也就难以持久。所以,二者必须依次相辅而行,才能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收到实效。
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常遇到“启而不发”的尴尬的原因,正是忽视了激发的作用,缺少了激发的环节。
俗话说:“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这是何等诱人的教学境界,这是多么和谐的教学局面!如果不激发学生,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就没有启动,压根就不愿学这门课,人在教室心在外,形在此而神在彼,那么,老师的启发就只能成为灌输和强加。学生在消极被动之中不可能有好的精神状态,当然也就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提问学生,学生站起来不说话。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更别说会不会了。还有的老师在考后抱怨:讲过的题就是不会做,真没办法。其实这正是由于缺少“激发”造成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更深刻地感到:对于教师而言,使教学变得兴味盎然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即使德育的渗透,学法的指导也应以此为前提,否则只能是事倍而功半。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气氛呢? 这当然需要通过课内外长期的、有意识的诱导和反复的加强才能形成的。激发兴趣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略谈如何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体会。
1、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建的一步。好的导语以可激起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力。反之则会压抑学生的热情,分散学生的精力。所以,导语的设计不可忽视。比如我在讲《春》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春景就象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除了诗词导人,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创造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