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00字。
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谈转型时期的语文教学
四川省广汉中学 钟 康 王小槐
自从《中国青年报》登载了以《误尽苍生》为代表的一系列“声讨”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文章以来,面对来自社会的批判,中学语文教师附和者有之,呼冤枉者有之,反批判者有之,不屑而依然我行我素者更是有之。为何语文教学步履如此维艰,现状如此尴尬?语文教师的确应该冷静思索,转变观念,从自身角度找找症结所在了。
’96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以下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由此显见:语文学科的性质便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可偏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在实际上,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和我们认识的误区,恰恰把这“二性”割裂开来,偏重了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在教学实践上有“三轻三重”的表现。
一是重知识序列的训练,轻文化内涵的发掘。为挤高考独木桥,广大教师“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注重“抓点成线,组线成面,联面成网”的知识序列整理。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成功的经验成就了许多知名教师,更使多少老师熬白了少年头。学生则成了答题的机器,应试能力较强,语文综合能力不高。究其因,我们很少作为“个体”去钻研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时代的精华。无论什么文体,均从字、词、句、篇、语法、标点、修辞上去肢解。如讲《孔乙己》,少有人去钻研鲁迅和作品所处的时代特征,去了解作者对复古主义者的批判、对传统酸腐文人的嘲讽,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只是对反动科举制度的批判和所谓知识点的归纳。而且我们许多课都是先贴上标签才去“叫卖”,学生昏昏欲睡,越学越没“文化”。这不是我们对语文“文化”内涵发掘轻视所致吗?
二是重文体入格训练,轻课文审美的探究。语文“出口”的检验,致使语文教师产生了思维定式,偏重入格训练,不敢越雷半步,一切为了应试。于是“千人一面,千文一腔”的“应试八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