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9700字。
三台中学2006级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 文
命题:蒋万兴
(本试卷分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前沿 经筵 屋檐 妍媸毕露 垂涎三尺
B.苛刻 瞌睡 青稞 溘然长逝 不落窠臼
C.觊觎 揶揄 给予 向隅而泣 与会人员
D.簇拥 蹙额 促成 猝不及防 一蹴而就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媒聘 稗官野史 白头谐老 侧隐之心
B.锤练 融会贯通 草菅人命 倍感亲切
C.户藉 不为已甚 婉然可见 污浊不堪
D.汲取 吐故纳新 妙笔生花 广泛流传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利用激光的单色性特征制成的激光测距仪,是目前世界上最标准、最_______的“尺子”。
②金钱_______的范围,最初不过是在交换货物时充当一种媒介品。
③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的核心,研制飞船要______“三大难题”。
④太阳好像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_______把它放到恒星的位置上,那也只是一
颗不太明显的小星星,_______肉眼完全看不见它。
A.精致 效用 破译 如果/甚至
B.精致 效力 破解 即使/以至
C.精细 效用 破解 如果/甚至
D.精细 效力 破译 即使/以至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或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本想亲身领略一下李白笔下那猿猱愁攀、风声鹤唳的险要,却见那盘山公路像飘浮的玉带缠绕在座座峰峦之间。
B.人体炸弹或许威力不大,但以牺牲肉体为代价的性质却极端残忍,就恐怖手段而言,恐怕无出其右的了。
C.许多肥胖的人因为买不到合适的生活用品非常苦恼,这被一些精明的商家觉察到了,于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肥胖产业应运而生。
D.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这已是无可非议的事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了解,我市移动电话部门针对春节期间手机短信密集发送,对今年发送量进行了预测,并事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B.为方便广大学生及家长了解国家教育收费政策,接受广大群众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投诉、举报,教育部日前开通了教育乱收费举报电话。
C.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D.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增加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黄河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1991年后,年年断流,断流天数逐年加长,断流距离逐年加大。黄河断流不仅使下游严重缺水,同时也使黄河的泥沙无法排入大海,使黄河防汛的形势日益严峻,虽然将来有小浪底工程可以缓冲,但小浪底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黄河下游断流,引起东部严重缺水,每年给下游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百亿,对此专家提出了多种有益的方案,但总体而言不外是内部解决和引水济黄。
所谓内部解决指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实施水资源的有偿使用。这些措施虽然能有效地解决部分问题,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不能马上解决黄河的缺水问题。
“引水济黄”:即从长江、丹江进行南水北调,由于投资太大、周期太长等原因,加之,“南水北调”也只能解决北方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并不能解决黄河自身的问题,小浪底工程也只能缓冲一下时间,难以实施;“西水东调”,如某些专家提出的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的方案也存在很多难以实施的因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问题,必须从防汛、治理河床增高、缺水这样一个大局上来综合考虑。
目前下游的大致用水量,解决华北平原267×104km2干旱地区的灌溉任务,约需水150亿吨,加上京、津等工业及城市用水约50亿吨左右,共计需约200亿吨,但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从理论上来说,黄河下游并不缺水。而事实上由于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相对缺水而言,让洪峰迅速地通过更为重要,否则就会有破堤决口的危险,给两岸人民带来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这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需要水,另一方面当洪峰来临时又希望洪水迅速流入大海。所以只要解决好防汛与蓄水这一矛盾,缺水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一提到蓄水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修建水库的办法,如三门峡、小浪底等,甚至有些企业如胜利油田都修建自己的蓄水库,但事实证明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特别是由于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一经投入使用,同时也是水库走向灭亡的开始,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也仅仅只有十多年的蓄水调洪作用,所以修建水库并非上策。
假如我们有一个巨大的水库,这个水库能容200亿吨左右的水,并且水库非常坚固可以经受洪峰的冲击,同时可以经常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引黄放淤,以保证水库的容量不像小浪底那样逐年减少,那么我们既解决了缺水问题又能确保汛期安全。
——选自(《新华文摘》)
6.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黄河的方案实施起来将困难重重。
B.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现在还可以缓冲缺水的形势,但到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C.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这只是一个估算。
D.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此时防汛成了首要的任务。
7.文中作者认为“修建水库并非上策”最主要依据是( )。
A.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
B.目前水库的容量有限,只能解决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
C.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的蓄水调洪作用将逐步丧失。
D.洪峰来临有破堤决口的危险,将造成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