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00字)
内 容 提 要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素质教育逐步落实,教材、试卷都作了很大的调整,为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好现象。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改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出现了许多误区。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的不足。本文将对这个问题做重点阐述。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琐谈
吉林省实验学校 沉静
摘要:“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作为教师,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然而,怎样改善和改革教学方法是一个必须慎重的问题。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素质教育逐步落实,教材、试卷都作了很大的调整,为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然而,教育的对象是人,稍有失误,其损失不可估量。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不能是盲目的如“学大寨”一般,毫无个性,照搬照抄;也不能是肤浅的。对于旧的教学方法不能全部否定和抛弃,而要采取求同存异、去粗取精的原则,把握分寸,注意方法,找到适合学生,符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良好契机
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大凡是以通用教材为教学内容,以考试重点为教学重点,出现了全国学一套教材,一套教学方法的可怕局面。希腊强盗强迫所有的人住入他的旅馆,旅馆内,床的规格都是一样的。他妄图将所有的人都纳入他规定的统一的尺寸里:身材矮小的就将其拉长,身材高大的就去掉多余。无辜的人们痛苦不堪。再来看看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无意中正充当着希腊强盗的角色。当然,这并非出于本意,老师有老师的无辜和无奈。面对“一纸定终身”的考卷,谁能不为之臣服呢?谁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浪费时间讲那些“没用”的东西呢?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对每一届学生而言,只不过在几百节课里装了十几册教材而已。教学已被牢牢地封闭在一个无形的小圆圈内,捆住了师生们的手脚。毕业的学生如工厂里机器加工的产品,规格、大小完全一样,言语贫乏,作文能力弱,实践能力差,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愈陷愈深,语文已脱离其“国文教育”的广泛内涵,而被限定为语文考试。社会对语文的普遍看法是“没劲”。
终于,沉寂的语文课堂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几年前,教育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的影响和推动下,语文教学从教材到考试都有了很大的变革:
㈠ 教材的改革(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⒈ 在内容上,诗歌、文言阅读比重加大。如“中国现当代诗歌”、“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专题”、“近体诗和词的作品专题”、“先秦诸子的散文”等,都是新加入的内容。而且还选取了一些名家的文艺论文、哲学论文和随笔,如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些内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科学精神和美学精神,旨在加强对学生品格的培养,能力的训练和灵性的启迪,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而不是教条的说教,空泛的讲述。
⒉ 在体例上,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并且有《语文读本》作为配套教材。这种体例的安排是十分科学和有效的。语文教学不同于理科教学,它不是“举一反三”的,而是“举三反一”的。换句话说,仅仅靠一个例文是达不到效果的。只有将相同内容和主旨的文章集中在一起,在比较中学习,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深刻理解。同时,作为教师,对于这些内容和主旨相同的文章,可以详析1—2篇,然后在此基础上,把其余的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理解。这样,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⒊ 此外,作文教学独成一系。作文教学不再是机械地、肤浅地“学什么写什么”,而是教会学生一些写作常识和技巧,并结合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题目进行专项训练。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课文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从而使学生有一个比较广阔的创作空间,写作起来也比较自由。另外,写作训练体系中还有一项新的训练项目——“口语交际训练”。其中有许多丰富有趣的题目,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大有裨益。在这样一个灵活、广泛、自由的作文训练体系下,加之教师的引导、点评,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