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00字。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浙江绍兴鲁迅中学 彭玉华
摘要: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激励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存在问题使之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新课程新理念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分类、表述以及注意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与无、定与变、预设与生成等曾引起了一场争论。事实上,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激励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如学生语文素养的复合性、语文知识的非线性、文本内容的多义性、模糊性)使得教学目标的制订和执行不象理科那样明晰,但毫无疑问,语文课应该有目标,问题是怎样的目标,怎样制定、执行、测评目标。本文试图在分析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存在问题基础上,具体阐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分类、表述以及注意的问题。
一、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传统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特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有以下问题:1.随意性:在教学之前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随意性太强,认为讲完了规定的教材内容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2.虚假性:教学目标仅作为教案中的一种备查形式,目标的制订或抄袭教参或凭经验任意为之,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成两张皮,形同虚设。3.单一性:制定了基础知识目标和基本技能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错误性:主要指目标的表述。以教育目的代替教学目标,如“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行为主体以教师代替学生等。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5.含糊性:指目标的制定和表述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等。6.机械性:指在具体的教学中执行教学目标过死,教学就是机械展开教案,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性因素。
传统课堂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存在的问题使得教学目标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运用新的理念设计、制订课堂教学目标,使之既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从而真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