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00字)
让课堂成为互动的自由空间
正定中学 李娜
内容提要:优化互动的途径。1、用真诚的平等夯实互动的基础。2、用教师的智慧促成互动的生成3、用粗化的问题扩大互动的空间4、用适当的点拨引导互动的深度5、用多样的形式催化互动的温度
关键词: 互动 真诚 智慧 粗化 点拨 多样
我们来看这样一种语文课:
教师的导入,讲究技巧,吊人胃口;一节课下来,问题不多,但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学生配合还算积极,该独立思考则凝神静思,该合作探究则热烈讨论,并且给出的答案接近标准;多媒体的运用总能在适当的时候催化渐趋平淡的气氛。总体感觉,尚可。
说它“可”,是因为它代表了现在一种趋势,它体现出教师在努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强化教学中的互动意识,课堂设计也在学生活动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可”前不能去掉“尚”,是说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完全落实的今天,我们课堂上的互动还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怎样才能让处在最前沿的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自由空间呢?我想,在迎接现实向我们提出的这一巨大挑战时,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我们是否可以显得更从容些?
一、 用真诚的平等夯实互动的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认知上的互动要以情感上的互动为基础,否则,“感情不牢,地动山摇”。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颠覆几千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抛弃高高在上的权威,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一种不同以往的、平等的、朋友般的、对话式的关系。在“取与弃”新旧两种思想较量的过程中,许多教师的观念、身份、角色一时难以完全转换过来,舍不得(或不习惯)主宰地位的丧失,又抗不过改革大潮的冲击,于是对现代教育理念形成一种“欲迎还拒,半推半就”的态度。不可否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更自由的发言机会,更多的发言对象,更多的活动形式,但教师从内心来讲,还缺乏从学生身上获得进步的信心、勇气与诚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缺乏真正民主的气氛,许多名为互动的课也就难免“风不止而树微动”甚至“不动”的尴尬了。
反躬自问,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成就教师的形象,还是让学生快乐的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同步提升?课堂上,一个教师的智慧当真能赛过50个大脑的高速运转?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注重对人的尊重平等,而一到课堂上就非得把自己霉变为主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