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00字)
用信息技术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
——小议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南海信息技术学校 杨 旻
[摘 要]:
本文首先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中存在的一些令人可笑、痛心的问题,而后关注所从事的语文教学,通过亲身体验,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初步并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几条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辅助 合理 创设 突破 整合
汉语教学已经历时上千年了,一直以来它以文字为载体,以朗读、背诵为手段,让人明白事理、体会情感、学会做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用各种手段来完善教学,直到现在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它图文并茂,视听兼备,有利于创设情境,陶冶情操。信息技术俨然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如今已经在广泛的运用中,但是信息技术应该怎样运用,才能在语文学科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生命和活力呢?
这是我们现在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工作的两年中,笔者听过许多各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其中优秀课的确很多,但是也有一些因为过分采用信息技术这个新兴的手段,过分追求视觉上和听觉上的效果,使得教学目标发生偏差,教学效果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自己也采用信息技术上过不少堂课,深有体会。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追求时尚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知道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课文、插图都用投影打出。但是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信息技术应有的功能,一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是:之所以采用技术不过是赶赶时髦罢了。
2、哗众取宠
有一些课将视听效果用地过于频繁,导致教学重点因此而“消失”。上完课学生并没有体会到所学东西的重点,只是觉得比平时上课多了一点图片和声音而已。这又将信息技术的功能发挥地“太充分”了。所谓物极必反,其使用也有哗众取宠之嫌。
3、生硬呆板
还有部分课,用信息技术手段时将课的流程固定了下来,完全让教学在预设的情况下进行教学,而对于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如:学生的想法和老师不同、学生的想法跳跃过了一些阶段,就显得应付不及了:固定的流程不能够及时的更改。
4、极端主义
更有部分课,过分强调了使用信息技术效果,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影响的他们创造力的发展。这更是让每一位教育者痛心的。
语文因其是交流的工具,所以在教学中人与人,面对面的心灵交流,是信息技术所无法替代。同时信息技术也因为其在视听、信息量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了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优势呢?
二、问题的思考
1、合理运用,创设情境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且网上信息繁多,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知识面。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是有利于学生阅读面的拓宽,作文素材的积累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同时,这也能有效改善语文学习环境。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需要创造氛围来吸引和感染学生,创设情境以达到教学情感目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来实现的,或者是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出其中的情感,但是这些对于语言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体会到课文的意境,而对于一些语言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有点勉为其难了,而且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信心、开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