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80字)
浅探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艺术
惠安惠南中学 张淑秀
有一学生,属“特困生”,一到上课,总像懒猫一只,往桌上一趴,身子一蜷,不一会儿便能甜甜地进入梦乡。趁着他似睡非睡之时,我抓住时机提问,结果可想而知。于是我说:“你又去见周公了?周公对你说什么了?我想他一定会说:某某同学,不要再到我这儿来了,赶快回课堂去吧,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笑声中,大家(包括这位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课也听得格外认真了。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教学中的意外,就要发挥机智,沉着应对。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它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除了专业知识,还触及到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加之学生活跃的思维特点,而每个语文教师在构筑自己多维的知识结构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区和空白,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知识系统更有待逐步完善,所以有必要掌握这门学科的课堂应变艺术,对教学完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能够不露声色地自行处理,能很好地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
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生“意外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师自身的因素,二是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三是客观条件所致。教师自身的因素是指教师的心理情绪,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面和视野的宽窄,备课的充分与否。这些因素都会引发“意外事件”。而学生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思维活跃,对问题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还可能存在着很强的片面性,爱钻牛角尖,甚至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微小举止都可能打断教师的思路,影响课堂效果。客观条件是指教学环境的优劣,教具的优劣,天气的好坏等因素。这些因素说明了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突发事件”是一种必然现象。
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灵活应变和处理能力。优秀教师对上课的偶发事件或问题,或巧妙化解或因势利导或对症下药等,往往凝聚着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教学艺术的精华。我们上课中处理偶发事件时,切忌简单草率,也要学着尝试采取理性的灵活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对各种问题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构建多维知识结构。它是使每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措置裕如,游刃有余地解决“突发事件”的基础。语文这一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枯燥、繁琐而又机械的教育方式中解脱出来,增强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方向。要达到以上目的,就要改变原有灌输型的教学模式,而多给学生发挥主观理解、想象的空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在课堂上势必出现“百家争鸣”的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