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60字。
走出文本解读泛政治化的误区
推荐参评
衡山岳云中学 阳飞前(6189543)
关键字:文本解读 契入点 泛政治化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我们的语文教育受特殊的政治影响,给很多文章生硬地上纲上线,强行拔高其思想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思想的开放性,过去的那种做法己很不适应现代教学,很难被现在的学生所接受。一些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讲授课文时会遭遇此类尴尬:学生在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后质疑老师,为什么说小说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却有嫌弃自己亲娘的,为了宅基地打得头头破血流的兄弟,这又说明了什么呢?面对着《项链》,他们会质疑“玛蒂尔德一时的虚荣心遭受十年的劳累,则揭示出资本主义的虚伪性,批评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现代的女孩子很多不愿工作,傍大款,做小蜜,甚至出卖自己。为什么呢?人性的问题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问题呢?有的老师自己没有钻研,不知所措;有的生怕触及敏感的政治,只得打马虎眼。
中学语文教育中要无时无刻地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而且这些都是必需的。很多作品真正的主旨也在此,比如说杨朔《荔枝蜜》、茅盾《白杨礼赞》等作品。但是如果把每篇文本都贴上政治的标签,贴上政治的防伪标志,无疑将是教育的黑洞。不分青红皂白,对非社会的和非社会主义的人和事一棒子打死,则显得有些“混蛋”了。如果长此以往,这种只重其“唯一的”政治意义,人物分析平面化,缺乏对主人公的整体乃至深层把握,人物正常的心理需求被强行打压与贬斥,人物分析被套上了“政治批判”的枷锁的文本解读,必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厌烦乃至反感;也势必导致人文性教育严重缺失,学生文学素养低、思维定势进而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