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70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新课标”指引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
大田职中 涂文照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虽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
那么,如何让学生喝了这一瓢而喜爱那浩瀚的大海?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从这条源远流长的溪流中获得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呢?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教训儿子的名句,意思是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我觉得古诗词教学,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要仅仅限于古诗词上泛泛而谈的讲解,而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在学生的诵读、积累、运用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就“新课标”指引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归纳出了“古诗词八字教学法”,即:“查、解、诵、品、赏、写、画、延”八个步骤。
一、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第四学段(7~9年级)(二)阅读要求中明确提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掌握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搜集诗词所涉及的作家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如:教学《木兰诗》,可以布置学生收集当时的征兵制度,花木兰的传说,古代战争的常识等;教学《登岳阳楼》,可让学生收集四大名楼知识,与之并称的名诗等;而《破阵子》教学时,学生更搜集了辛弃疾写作时的境遇和宋朝(尤其是南宋)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状况等。这样,学生尽情地在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大量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优选,然后整理到自己的资料本上,为下一步教学服务,既掌握了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又有意识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搜集的知识极其广泛,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解。
解诗词是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是诗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诗词的解释包括解题和解诗词两部分。
1、解诗题。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讨论交流的能力。在介绍背景和诗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在在课堂上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如:以《走近ⅩⅩ》或为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从图书馆中查询来的信息,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