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心理问题调查和教学构想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700字。
中学生作文心理问题调查和教学构想
乐清市翁垟二中 王建武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实际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作文心理是影响写作能力培养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此,我对学生作文心理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学生的作文心理问题
调查中,我尽量扩大调查领域,力争涉及作文教学和训练的各个环节。调查对象有初中生和高中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调查结果,下面着重探讨一下学生作文训练中几个重要的心理问题。
(一)缺乏作文兴趣
作文兴趣是学生从事作文活动的积极态度倾向,而中学生普遍对写作缺乏兴趣。
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对作文感兴趣的学生,初一为36.2%。高一为24.4%。不感兴趣的学生多于感兴趣的学生,并且有随年级升高而增多的趋势。初一至高三学生积极主动地写作的占37.71%;被动的占52.03%。消极的占10.26%。作文成绩与作文的态度倾向之间的相关系数为8.78( P<0.01),两者关系密切。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依次排列为:(1)成绩差,失去信心(84.82%);( 2)缺乏社会经验(72.21%);(3)生活单调枯燥,缺乏素材(65.52%);(4)从小学到中学写厌了(59.63%);(5)缺乏及时的指导、评析(35.96%)。
(二)消极思维定势
在一次学生现场作文竞赛中我选取了65篇作文,通过对所选取的作文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及语言运用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作文表现出来的不足主要有:( 1)语言成品化。堆砌华丽词藻.移用生动佳句,抄录“优秀习作选”章节,把目标盯在“生动描写”上,产生搬抄思维。(2)结构模式化。记事 “老三段”,写人“详略各一例”。仿作列公式,“过渡”定框框,产生僵化思维。( 3)材料公用化。死记一件事,以此为“轴心”,以开头结尾、倒叙插叙组装为“半径”,进行语言的“旋转”,产生机械的思维。(4)人物概念化。强调写人的“八字经”,动作、语言、神态加心理,缺一造“一”,亏二编“二”,不达到“四重奏”不为人物形象,产生编造的思维。
由于一些学生把写作训练看成“套”作训练,长年来所形成的消极的思维定势严重阻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问卷调查还发现,这些消极定势的形成主要与教师的衡文观有关,相关系数为7.58( P<0.01)。
(三)综合心理障碍
后进生的作文心理特征有:(1)惧怕心理。通常不愿上作文课,不愿写作文。获得低下的作文成绩后,教师批评,家长斥责,使内心异常紧张,写作成了心理负担。(2)对抗心理。有些“后进生”的作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