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16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小题,约5760字。答案为图片。
2016年邵阳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共22道题。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温馨提示: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墓志,重新引发了60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42位朋友到山清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26首,最后由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字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60年代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又呈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1、对《兰亭序》的解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序》是永和九年王羲之与朋友到山阴兰亭游玩饮酒,他赋诗26首后又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下的一篇序言。
B.《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唐代。
C.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让人临摹了很多本,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唐太宗后真本失传。
D.王羲之、高崧、王兴之夫妇、谢鲲墓中都没有《兰亭序》真品,《兰亭序》真品被唐太宗殉葬昭陵。
2、对高崧墓志的出土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意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崧墓志的出土,证明东晋已出现楷书这一字体。
B.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提供了有力的旁证。
C.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
D.墓中两方楷书实证资料,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
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高崧墓志的字体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对研究中国书法史很有价值。
B.郭沫若认为《兰亭序》应属伪作,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没有根据的。
C.文中引毛泽东“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表明书法家毛泽东对压制不同观点的不满。
D.60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压制不同观点的现象,作者对这种现象是不满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22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8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