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40字。
农村中学生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安溪第九中学叶良福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江泽民总书记在1992年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笔者常年在农村语文语文教学第一线,见证了农村语文教学长期受“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的影响,普遍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改革下,农村中学生语文教学,更应当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为以后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农村中学生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新能力的培养。
一、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渗透创新能力教育。
传统的农村中学生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不高。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分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教一篇文言文,常常是按照教学用书,把翻译一句一句念给学生抄,然后讲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最后背诵。这些与培养学生的阅读、求新、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 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满堂灌,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这种教法必须改进。首先要考虑怎么样才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于漪所说的“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次是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第三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第四是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有大语文学习的观念,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改进传统教学手段,融入创新能力教育
教学手段的更新,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直 以来,教师授课拥有得失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有多了一块小黑板和一些挂图。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有了投影机和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学生也就食之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脑实实在在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我在讲《桥之美》时,我找了各种各样的桥让学生欣赏,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优美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