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860字)
为语文课堂教学“点睛”
——语文课堂板书设计管窥
课堂教学包括讲解、提问、练习等手段,要把一堂语文课上的好,就应该调动多方面的因素为课堂服务,板书设计就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辅助手段。
语文板书是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上通过书写演示板(黑板、磁性板、白板或多媒体屏幕等),出示文字、符号、图表等书面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书育人的书面语言,也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板书是教师在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桥梁和工具。
板书设计是一堂课的“课睛”。它将语言诉诸“视觉”,这就给形象化提供了条件,因此,它与口头讲述、形象演示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心理学实验证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有90%以上来自眼睛,以现代信息科学的观点分析,学习知识过程中的记忆公式是这样的:
记忆=视觉85%+听觉10%+触觉5%
从这公式说明视觉在记忆中的作用,而课堂教学就是知识存储记忆的过程,板书在教学中的地位及其作用由此就可想而知了。
中心突出、命题新颖、条理清楚的板书,是对教材概括提炼的精华所在,它不仅对教师的讲述起着提纲挈领、加深印象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篇章,发展智能。
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说它是科学,是指它要求语言准确、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能正确表现课文、反映教材,表达教师的教学意图;说它是艺术,是指它要求文字优美、形式生动,风格独特,给人以美的享受。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自从多媒体应用到教学中之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大多数教师所青睐。多媒体课件的确给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它形式多样,色彩鲜艳,富有动感,能使课堂活跃起来。可我们也发现常常是课件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课堂上教师被课件所累,学生成了课件的观众,课堂上看起来煞是热闹,但教学效果并不见佳。
而且,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对板书并不重视,甚至视之为“雕虫小技”,这种认识上的不足致使板书设计存在三种倾向:
其一,板书过多。
有些老师恨不得将自己的教案都抄录在黑板上,不分主次,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上课之时抄板书,下课之后背板书。其实,“多”等于“无”,这样的板书不但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僵硬,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禁锢到“板书”这个框子中跳不出来,自然也不会有兴趣可言,教学效果是极差的。
其二,模式化。
有些老师,既不管课文的体裁与内容,又不管课文的特点与重点,更不管教学的对象与要求,一律按着教学步骤以“提纲式”依次板书,这种拘泥于同一模式的死的板书,也等于无。它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智能,促进思维锻炼,同时,从心理学角度讲,始终用一种信号刺激学生大脑,不宜调动大脑兴奋,从而使学生逐步淡化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三,盲目性。
老师在黑板上是无计划,无目地的“天女散花式”信手拈来,或时写时擦,写擦不定,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杂乱无章,没有丝毫条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也根本理不清头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王松泉先生说,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每堂课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
这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语文板书的重要价值。由此可见,如果板书能通过多样的形式变化而达到新颖别致、新鲜活泼的艺术高度,就能给学生以视觉美感和新奇感,使学生保持对板书的兴趣,且能提纲挈领地把握住教学重点。相反的,如果板书只固定采用一种模式或规范,缺乏一定的变化,学生就会产生视觉倦怠,板书对于教学语言的辅助作用就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