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20字。
激励性语文教学评价的几种方法
梅 林 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
一、引 言
传统的评价把优异的成绩给了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只能获得较低的成绩。评价无形中变为一种对学生的甄别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乐趣,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评价不仅没有激励学生改善自己的学生方法和学习热情,而且使大多数学生对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这样的评价结果是把学生分成了两大类,即少数的优等生和多数的差生。但是社会需要的是一大批合格的社会公民,教学评价要能发现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缺点,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不只是甄别学生的优劣。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把评价看作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看作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它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种种机会,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两个文件都强调建立面向全体的激励性评价体系。语文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激励性语文教学评价的原理
激励性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他认为,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等得到满足后所追求的高层次的需要。语文教学评价应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着重关注学生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人对自我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包括两个方面,即“人尊”和“自尊”。“人尊”是指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包括关爱、赏识、赞许、支持、褒奖、重视等等;“自尊”是指对自己的尊重,如自信、自强等等。而自我实现需要必须在自我尊严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所以说,需要是推动人积极主动地为实现某一个目标而努力的内驱力,而激励正是满足上述需要的一个手段,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②激励性语文教学评价,就是通过评价者的赏识、赞扬、重视等,激起被评价者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从而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以满足自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