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60个字。
《诗教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的实验报告
叶彩虹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我们的祖先非常看重“诗教”,有时甚至把它放到教育的首要地位。而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缺乏对“诗教”的应有重视,没有充分发挥“诗教”的作用。虽然每个教师也都进行着诗教,但也只是为了完成语文课本中诗歌的教学任务。缺少必要的研究,而且在初中阶段只是要求学生背诵,很少引导学生去欣赏诗歌、写作诗歌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只是引导学生背诵,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诗教”作深入的研究。
此外,诗与诗教受到了近几年的“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从崔健的《一无所有》,到《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的“我就是这个姑娘”,再到《大话西游》至尊宝“爱你一万年”的宣言,都在催发着“新新文化”的诞生。新的以“视听”及“网络”为传播手段的文化与传统的以纸质媒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化之间的“代沟”,显示了两种知识体系与话语方式的断裂。在不少青少年学生中,流行歌曲、电视(电影)插曲,便是他们心中的“诗”!在这情况下,我们教师有义务让传统的诗教回归。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了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作品的时候,作品和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废纸。读者的阅读与接受在文学活动中,有着与作家、作品同样重要的地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文学研究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一般的阅读活动,是从文本到读者,而诗歌教学除了文本和读者(学生)外,还加了一个教师,比一般的阅读活动要复杂,教师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审美境界,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既是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自身反映的过程。审美能力有三个层级,即(1)感知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有审美意识,能敏感地捕捉作品中的美学因素。(2)鉴赏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