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案21
- 资源简介:
约7450字。
理想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
2.理解理想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 1935年迁回金堂槐树街老家.自幼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人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年始发表作品。1949年人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写作愈勤。1950年到《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5像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1957年后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工余研读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1979年开始重新发表作品。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1985年起专职写作,后任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迄今为止,出版作品20种。
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有了理想,才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那么理想是什么呢?读了这首诗,或许你对理想的内涵也许会有新的理解。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用序号标出意义段。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1)饥寒:饥饿和寒冷。
(2)离乱:离别与动乱。
(3)缀连:用针线等使连接起来。
(4)远行:往远方出游。
(5)海天相吻:海天相接的地方。
(6)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7)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8)鬓发:鬓角的头发。
(9)洗濯:洗。濯,洗。
(10)寂寥:寂静,空旷。即,靠近,接触。
(11)绝处逢生:在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地方找到了出路。
(12)浪子回头:游荡不务正业的青年人悔过自新。
(13)玷污:弄脏(多用于比喻)。
(14)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地不满或仇恨。
(15)扒窃:被偷走。
(16)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
(17)功勋:指对国家、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立下特殊的功劳
(18)庸人:指能力平常或能力低下的人。
(19)碌碌终生:一辈子平庸没有作为。
(20)诅咒:咒骂。
(21)浓阴:树木浓锹不见阳光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理想的深刻涵义
第二部分(2~3)理想的历史意义
第三部分(4~7)理想的人格意义
第四部分(8~11)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五部分(12)为理想而奋斗
2.本课的构思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明确: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课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诗中阐明了理理深刻涵义、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与人生意义,鼓励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2.本课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