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20字。
作文评改模式新探
通常,我们评改作文的一般程序是:先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或重点批阅,然后在课堂上对作文中的优点和缺限,加以讲评。实践证明,这样作收效甚微。因为对于评语大部分学生粗略地看一下,就将作文束之高阁,不再理会;而对于老师的评讲,除非例文本身写得足够精彩以至具有“轰动”效应,否则大部分学生或恹恹思睡;或顾左右而言他;或专心致志于课堂“第二职业”,全无兴趣听老师的评讲。究其根本,我认为主要是:在评改过程中,教师唱主角,而学生充当了配角,没有将每一位学生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从而获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他保证教学得以按照规定的目的、内容来进行;学生是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
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入进行,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评改也应改变过去少慢差费的做法,打破常规,走改革之路。语文教师应另辟蹊径,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作文评改之中来,建构一种新的作文评改模式。顺着这一思路,我作出了这样的尝试,采取习作者自评、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任课教师评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老师)、家长评改、因特网网友评改等多种评改方式相结合的作文评改模式。通过不同层面批改渠道的开通,为学生习作提供快捷、愉悦、满意的反馈,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到写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建构新的作文评改模式的必要性
1、作文评改的现状期待新的评改模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语文教师都修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一个统一的体会,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而这项徒劳无功的工作又是语文教师繁重的事务,一叠叠作文簿像一座座山,压得教师“苦不堪言”。
遗憾的是,尽管老师如此“卖力”,也往往得不到多大效果。因为我们的批阅更多的是一厢情愿,是单向操作,对学生来说只是接受,他们没有主动参与;即便是与老师“笔谈”,也要等个十天半月才会“始一反焉”;就算是“面批”,一学期每个同学能轮到一次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再说作文讲评,有的语文老师可能会将精选出的范文誊印出来分发给同学,由于条件所限,大部分老师往往采用的是当堂朗读几篇优秀的习作,这同样不可能全面探讨每一个同学的问题。也有老师将其改进为每期点评几名同学,一学期里尽量让每名同学都能轮到一篇。可这样还是僧多粥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呼唤新的评改模式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观点的提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但课堂教学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批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存在评改形式单一,学生未参与评改;评改流程闭塞,不能有效反馈等现象。因为老师批改、写作周期长,写作数量严重不足,更谈不上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由于老师批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写作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更谈不上由于兴趣的驱使去主动写作;由于老师批改,造成写作上的随意性,不能和阅读教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更难形成一个周密的科学的训练体系;因此要想体现以写为本,以素质求发展的思想,就得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他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因此,我们应力改作文评改是教师专利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自批、众改等形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氛围,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3、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需要新的评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