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30字。
语文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乡市第十中学语文组七年级 何录林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些分析,并相应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强的对策如准备策略、适用策略、组织策略和评价策略,以更好地利用课堂讨论这一种教学手段,重现课堂讨论的魅力,为语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讨论 层次性 适用策略 评价策略
讨论应用于教学自古有之。我国的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自觉地运用讨论法,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就。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已成为一种教学时尚,是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普遍采用的体现合作教学思想的一种教学策略。
讨论,本身内在地蕴涵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舒畅合作的教学氛围,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关注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讨论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训练的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围绕论题进行有效讨论,有助于自由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流技巧等;有利于使学生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价值观;更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动,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教学相长。
在为讨论教学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感到欣喜之余,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我们缺乏对组织讨论的策略的思考和研究使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无效,流于形式。笔者认为,要使讨论达到实质性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达到广泛交流,深层思考,就必须思考和研究组织课堂讨论的策略。
一、 课堂讨论存在的一些问题
1.讨论过于随意,无效讨论较多,缺乏中心论题。
在一些课上,讨论是家常便饭,什么问题都要讨论。前一个论题还没有结束,后一个论题已接踵而至。整整一堂课,论题就好比是接力棒,学生就是运动员,讨论就像一场接力赛,学生疲于应付,听课老师也感觉激情有余,内容不足。
而有的课堂上,讨论又成为教师调节教学时间的工具,就像一根弹性十足的橡皮筋,时间宽裕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再讨论讨论”,时间紧凑时就打个“短平快”,学生刚进入讨论角色教师就宣布结束。
这样的讨论,无论是论题的设置还是讨论的启动、组织,都具有很明显的随意性,讨论的质量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2.师生参与度不均,组织不力,没有注意小组的层次性。
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里立即一片喧哗声,好像每个学生都在参与讨论。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有些学生的确是在按照要求讨论;可也有的学生互不倾听,你说我也说,甚至故意唱反调;有些学生乘机聊天或做些别的事情;有的学生干脆作壁上观,等着听答案。
在公开课上,笔者发现,学习成绩好、胆大、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多,尤其是好学生经常代表小组发言;困难学生则多扮演听众的角色,未经独立思考就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取答案和信息。困难学生能从讨论中获益多少呢?这是个未知数。
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在干什么呢?有的教师守卫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或袖手旁观,或只顾低头背自己的教案,或盲目地走来走去,缺乏参与意识。有些教师虽然参与了讨论,却光顾着和个别学生讨论交流而忘了要照顾其他同学,于是就出现了教学秩序的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