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课标版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七)(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9/4 8:52: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8题,约15340字。

  百校联盟2016课标版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七)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气和节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左传》上有“一鼓作气”的话,是说战斗的。后来所谓“士气”就是这个气,也就是“斗志”;这个“士”指的是武士。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似乎就是这个气的转变与扩充。他说“至大至刚”,说“养勇”,都是带有战斗性的。
  “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义”就是“有理”或“公道”。节的意念也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左传》里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古代注重礼乐,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 “节”,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
  向来论气节的,大概总从东汉末年的党祸起头。那是所谓处士横议的时代。在野的士人纷纷批评和攻击宦官们的贪污政治,中心似乎在太学。这些在野的士人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却已经在联合起来,并且博得了人民的同情。宦官们害怕了,于是乎逮捕拘禁那些领导人。这就是所谓“党锢”或“钩党”,“钩”是“钩连”的意思。从这两个名称上可以见出这是一种群众的力量。那时逃亡的党人,家家愿意收容,所谓“望门投止”,也可以见出人民的态度,这种党人,大家尊为气节之士。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这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只注重领导者个人不一样。后来宋朝几千太学生请愿罢免奸臣,以及明朝东林党的攻击宦官,都是集体运动,也都是气节的表现。
  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在朝的要做忠臣。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汉。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有时候节甚至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节。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所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提高和责任的加重。
  (选自朱自清《论气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节是我国传统的道德标准,它主要指读书人立身处世之道,现代社会也用气节来衡量人们的行为。
  B.在古代“气”和“节”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气”原是说战斗的,而 “节” 与礼乐中的“礼”有关。
  C.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似乎是对《左传》里“一鼓作气”之“气”的转变与扩充,丰富了“气”的内涵。
  D.“节”,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的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这个标准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明确规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汉末年,在野的士人联合起来攻击宦官的贪污政治,反被宦官迫害而逃亡,人民对这些逃亡的党人持同情保护态度,尊其为气节之士。
  B.“气节”中的“气”是敢作敢为,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也是相通的。
  C.宋朝太学生集体请愿罢免奸臣、明朝东林党人攻击宦官等,是气节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它们依靠的不是领导者个人的力量。
  D.专制时代,士人的立身处世偏向了“节”这个标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偏向于“气”的集体行动不容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官员不顾自身生命危险,冒犯君主尊严而直言进谏,或改朝换代后,不与新朝合作甚至以身殉国,这都是“节”的表现。
  B.一些在野的清高之士,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游离于现实之外,或逃避到山林之中,成为隐逸人士,这是他们的消极的表现。
  C.“节”是静的,是不变的,所以古人强调“守节”,而不“失节”,有的人甚至不惜为守“节”而死;“气”是动的,让人追求变革。
  D.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臣与清高之士对统治天下都是有利的,因为他们共同卫护着统治阶级并且消纳了叛逆者。
  【答案】
  1.D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文只是说“节的意念也在先秦时代就有了”,而“节”这个标准是否“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明确规定”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也是相通的”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只注重领导者个人不一样”。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他们共同卫护着统治阶级并且消纳了叛逆者”错,原文说的是“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贾充字公闾,平阳襄陵人也。父逵,魏豫州刺史、阳里亭侯。充少孤,居丧以孝闻。充为政,务农节用,并官省职,帝善之。又以文武异容,求罢所领兵。及羊祜等出镇充复上表欲立勋边境帝并不许从容任职褒贬在己颇好进士每有所荐达必终始经纬之是以士多归焉 帝舅王恂尝毁充,而充更进恂。或有背充以要权贵者,充皆阳以素意待之。
  侍中任恺等以充女为齐王妃,惧后益盛。及氐羌反叛,时帝深以为虑,恺因进说,请充镇关中。帝以充为使持节、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假羽葆、鼓吹,给第一驸马。朝之贤良皆幸充此举,望隆惟新之化。充既外出,自以为失职,深衔任恺,计无所从。将之镇,会京师大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