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00字。
我们在语文教学评价改革中的实践和探索
作者: 山东青岛市四方区教研室 张 元
我们青岛市四方区作为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在验证《语文课程标准》和使用北京师大中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同时,对语文教学评价改革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评价应具有的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口头即时评价,探索行之有效的语文定性评价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口头即时评价,由于注意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1.实现了由概括性评价到有针对性科学评价的转化。
课改之前,乃至课改之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说还停留在一种概括性评价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对学生的发言一律说好;一是学生课堂表现出色,老师评价的语言或形式单一,只用“太好了”、“真不错”评价学生,或者对同学们说:表扬表扬他。于是大家就一起拍着小手说:棒,棒,你真棒!再就是当场发小红花之类的评价介质。开始孩子们还感到新鲜,时间一长,这种评价就像白开水一样没滋味,成了一种形式。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推进,经过专家多次进行评价理念的指导,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路也一步步清晰起来。我们认识到,评价不仅具有激励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面对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每一天的新变化,我们的评价不应该再是一个标准,一种形式,而是要具体化、准确化。例如:针对识字多的学生,老师就会给他这样的即时评价:你是怎么认识这么多字的?(学生说平常留心生活中的字)你是个有心的孩子,希望你能继续在生活中识字;学生读书读得好,老师这样评价:你读得这么出色,又流利,又有感情,我们大家都听得入迷了;对于读书还不太流利的孩子,老师会说:你有几个地方读得不流利,想不想请你的好朋友和你一起读?看,这次读得好多了。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教师也拿不准的问题,比如(一年级下册)《问银河》一课,学生向银河提出了好多问题,教师说:这些问题我也想知道,下课后我们一起到图书室去查一查好吗?像这样的课堂口头即时评价才有针对性,才有效果,才能促进学生进步。
2.实现了由教师为主体到由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和老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进而学会自我反思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尝试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种参与的过程需经过老师一点点指导,否则就起不到促进发展的作用。比如读课文,一个学生说:×××读错了一个字,其他孩子就可能跟着都去给别人提意见。如果教师不加以调整,学生之间的评价就会只停留在给别人提意见上。这样不但起不到评价的作用,反而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学的评价要先看优点和长处,然后再提不足。老师可以说:你认为自己读得(写得)怎么样?××同学有什么优点?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点?像这样的引导都是非常必要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例如:“我认为他字写得很好,就和田字格中的字一样。”“我喜欢听他读课文,像听故事一样。”“我要向他学习,他爱动脑子。”“我读课文很有感情,同学们都爱听。”“我写的字比以前有进步了,老师你应该奖励我一颗小星星。”等等。在学生自评、互评时,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教师应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及时鼓励表扬他们会评,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兴趣和自信。我们认识到:及时给与评价者评价,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是鼓励学生学会评价,一是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这些都是未来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