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90字)
激发主体情趣 提高作文水平
河南省商丘一中
杨国清
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教师当堂命题作文和学生课余自行命题作文,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水平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当堂命题作文,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着重指导学生相关的写作技能,却忽视了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的心理准备及感受,缺乏激发主体写作情趣的过程,故而,当堂命题作文质量不高。
我们知道:完整的写作包含写作素养和写作心理两大要素。写作心理指写作需要、兴趣、动机和欲望等,其核心是写作动机。只有当主体有了写作动机,对写作产生决定性认同感,从而调动有关心理因素,形成写作情趣,并将思维定向在某一写作命题上,才能决定“写”、“写什么”和“怎样写”,才能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写。因此,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应先激发学生主体的写作情趣。
一、明确目的,激发情趣。
作文时,教师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目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与乐趣,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满怀热情地参与写作这一创造性智能活动,不断积累创作素材,丰富创作素养,提高写作水平。
1、挖掘生活情趣,激发学生写作情趣。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极富生活情趣。然而,大部分学生认为每天接触的都是平平凡凡的人,平平凡凡的事,没有什么可如文章的。因而对于生活中的美,往往视而不见,至多只能是隙中望月般感知甚少,更不能说去挖掘生活中的情趣了。正因为这样,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的美,去体验生活情趣,并将切身感受诉诸于笔端。比如说,学生去游山玩水,教师可引导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颂扬祖国大好河山。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时,可引导学生缅怀革命先烈,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还如,今年12月3日,轰动一时的“第四届同安世界连宜会”也可引导学生去抒发建故乡、爱故乡之情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亮点,也是美点,都极富有生活情趣。此外,对于日日所见、所闻的“油、米、酱、醋、茶”之类,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比较、去欣赏,从中挖掘生活着的情趣。看看“夕阳”今昔之别;听听“鸟鸣”细微之分;想想“花草树木”之异趣,从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从特殊中引出普遍规律。这样,学生往往能超水平写出好文章。让我们共同来看看我班一个中等水平的女同学,在日记里极力发挥作文水平的例子吧!“我以往对于老师讲的‘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很是困惑:怎么走了九十里才一半路程呢?今年,我参加了校运会女子甲组1500米的比赛,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真谛。……在我跑前1000米的过程中,还觉得很轻松:一边嚼着口香糖,一边和围观的同学逗趣,……最后剩下200米了,运动员一个又一个地超过我,而我的双脚却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开去,我好累……周围的一切模糊了:树、人、跑道以及同学们的‘加油’声,我的脑中出现了很多虚幻的感觉,我多么想停下来啊!此时,我才切身感受到:近在咫尺的冲刺线,却又离我多么遥远啊!‘如果我现在停下来了,那么,我前面的努力,那么多的汗水、心血不全付诸东流了吗?不行,我一定要挺下去’……最后,我得了第六名。‘行百里者,半九十’,原来如此。”
难道这不是一篇相当精彩的文章吗?这正是教师以学生亲身体验,给予引导,帮其挖掘赛中感受,回味比赛情趣,所结出的硕果啊!
2、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作文时,教师应先创造学生相应的写作心境,让学生有作文的心理准备。比如,写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时,可假设:“你有一个远方的朋友,初次来找你,请你作导游,给朋友介绍我校的情况”;写申请书时,有意识地带学生到相关单位、部门去实地了解,感受一翻等。这样,创设虚拟情景,体验实地感受,激发学生主体情趣,调动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利用阅读“语境”,激发写作情趣。
对于写作的某一环节有所侧重地进行训练,可利用阅读“语境”,让学生感悟相应训练的作用和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写作情趣。如在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后,我们可利用小说原有“语境”,假设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巧遇的于勒不是穷水手,而是一个百万富翁,让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局。学了《白杨礼赞》后,我们可模仿着写《小草赞》、《扫把赞》、《路标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