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90字)
语文的美 美的语文
——语文教学美学意蕴浅析
萧山中学语文组 徐卓玛
内容提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我们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现代教学观的发展,语文与文学的人文功能和美学意蕴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力图从语文课文教学的角度来探讨语文教学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学意蕴、绘画美、音乐美、想象美、情感美、人格美
罗曼·罗兰说:“人类有一种爱美的本性。”我们的时代追求着美,我们的生活充满着美。假如把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审美素质便是塔基。19世纪俄国伟大的女学者科瓦列夫卡娅曾形象地解释过审美素质对一个人的作用:“不能在心灵上作为一个诗人,就不能成为一个数学家。”
语文课文是时代和生活的浓缩,它必然同美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展现了一个万紫千红、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诗歌的意境美,有小说的形象美,有散文的结构美,有议论的逻辑美,有说明的明晰美,等等。语文教学提供的美的丰富内容,是实施美育的依据和桥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美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迅速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创造力,使语文教学达到一种“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审美境界,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
那么,语文教学的美学意蕴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使学生拥有“绘画的眼睛”——用自然美陶冶学生情操。
帕克曾说:“感觉是我们进行审美经验的门户。”审美对象的形象性特点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不是靠抽象思维的判断、推理进行,而是用形象思维,从对美的事物的直接感受开始,进而把握美,领悟美。
语文课文中有不少的精美篇章,文中以景寄情、情景交融的描写,鲜艳美丽的形象,丰富细腻的情感,使学生领悟到或壮丽、或秀美、或凄凉、或悲哀的自然风光,引发了深刻的美感体验,这无疑是美的源泉所在。
例如,《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文描述了作者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将学生导入祖国秋天壮美的艺术境界之中,透过词的意境来感受到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同时透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诗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以及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