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90字。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亭湖区永丰中学 查益鸿
新课标把语文的性质定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这正是语文本质的回归。词句段章,听说读写,这些确实需要倾力提高,但这不应是语文的全部,语文还必须关注个体的需要和发展,体现出一种人性的教育;语文教学应该把人文性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语言美、人性美的熏陶,使学生燃起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实践和经验证明,语文课要闪耀“语文”的光彩,就必须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尽可能地为学生拓展空间,创设广阔的可供学生伸展的天地。
一、放开羁绊,激情导趣,营造探究环境
明代学者王阳明曾经说过:“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牙,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瘘。”他认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首先,在大环境中激活探究情趣。
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一定的空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必须在一定的多维空间内才能完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放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入生活和社会,以丰富的社会生活环境为语文教学的基点,让外部世界那真实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开启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如指导学生学会感受大自然,洞察社会生活中的大千世界;阅读书报杂志,聆听新闻趣事,关心国内外大事;自办手抄报,写观察日记、见闻录、读书笔记等,在实践活动中养成乐问善思的习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从而扩大视野,培养遇事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
其次,在课堂上营造探究氛围。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解脱心理羁绊,实现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是必要的,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生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习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地投身到学习中去,才能充分发挥相像力,积极主动地探讨研究文本内容。教师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