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60字)
《致橡树》教学设计
南昌市第十八中学 李川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2、 (2)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读意象的能力。
4、 德育目标: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教学方法:
1、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 探究阅读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或深刻主题的分析。
3、 讨论问答法:用于《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对比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境美(创设情感情境:运用音乐、图画、语言渲染情境)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这首熟悉的音乐吧,那对痴男怨女已随冰山消融,留下一段纯美旋律在滚滚红尘中飘荡。爱情是什么?莎士比亚说,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伊萨可夫斯基说,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安德烈·莫洛亚说,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今天,我们将与一棵美丽的木棉树相逢,倾听她对爱情发出的宣言。
(播放多媒体课件,以《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为前景音乐,投影图片)
二、作者简介:(与学生相交流)
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为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作者)
三、以读导学,感知诗意美(创设表现情境)
1、初读。让学生小声地读,初步感受本诗的情感。
2、范读。推荐一位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听和自己处理课文有什么不同。3、评读。请一位同学简要点评上一位同学的朗读。(提示:从字词到朗读技巧,先评优点,再说不足。
4、听读。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一定的感悟了,现在我们再来听听著名的配音演员怎么诠释这首诗的。
(播放多媒体课件,听丁建华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