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70字。
实施“大语文教育”,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福建惠安东山中学 张建辉
[内容提要]:本文从两大方面阐述如何 实施“大语文教育”,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实施“大语文教育”,二是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大语文教育”。通过构建“一体两翼”的语文教学体系,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实施 大语文 教育 发展 素养
“大语文”教育,就是在张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刘国正先生的“生活语文观”和叶圣陶、魏书生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将目前单一的封闭的语文课堂拓展为立体的开放的五课堂:
第一课堂:课本教材的学习活动(传统的语文课)
第二课堂:课本外一切有意义的阅读活动(大阅读课及节假日课外阅读)
第三课堂:常规学习活动(如每周一诗、两句格言、课前三分钟故事演讲等,所谓常规,贵在坚持)
第四课堂:专题语文实践活动(如辩论会、讲演会、课本剧等)
第五课堂:日常生活随机感悟学习活动(写观察笔记、收看听新闻,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的活动)
五课堂互补打破了教室四堵墙,使学生处于“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的“大语文”学习环境中。实施“大语文”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机会,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但目前的语文教育离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如语文教学多年以来的“费、慢、差”,普遍不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试教育满天飞……再加上学生学习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机会去接触现实生活,直接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实践更少。因此,必须进行“大语文教育”,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扩大他们获取知识的领域,为他们观察和思考提供条件,从而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就不择浅陋,结合本人的语文教育实践谈谈 实施“大语文教育”的一些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实施“大语文教育”
实施“大语文教育”的关键是立足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真正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主体性教学方面,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语文课堂结构模式,使课堂结构形式多样化,教学中我采用过以下几种课堂结构模式,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能力。
1、自学辅导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自学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辅导。课堂结构设计为:自学——质疑——讨论——点拨——总结,主要针对自读课文设计的。 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语文这个工具也只有靠自学才能真正掌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培养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应该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智力活动,它固然要遵循一般规律,但每个人的学习又必然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