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70字。
关于“积累材料”的研究
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特级教师 范康熙
一般认为,积累材料,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经历记忆在脑海中或是记录在纸面(如让学生写日记、写周记等)上,以用于现时或将来的写作。关于如何积累材料,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生活实践;观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地面到天空,从天空到地面;从远到近,从近到远;先主后次,先次后主,先整体后局部,先局部后整体等等,认为如此观察,必有收获。其实,凡是有点写作体会的人都知道,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实:有时你工作了一天,可到拿起日记本准备记录点东西时,你会突然发觉,似乎这一天没什么可以值得写的;有时你也去逛了商店,溜了公园,可真的拿起笔来,头脑中却是空空的。此时如果你仍然勉强地写下来,你会发现,所写的东西除了像某些学生的“流水帐”式的记录之外,不会有任何价值,更不用说将来在写作中会用得上。再比如观察,有时你也看到了一些景物,可很少去考虑什么观察的顺序。直到在动笔写作考的时候,才不由自主地考虑一些“顺序”问题,但这个顺序很少是作者当时观察的顺序,更多的是为表达的需要而设置的。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让学生学会“按顺序”观察事物,而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没有因为掌握了这个“顺序”而提高,作文材料也并没有因此而变得丰富,就是这个原因。况且,这些所谓的“顺序”,学生是永远也无法“记得住”“学得会”的。
从心理学角度说,“记忆”是和“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凡是所经历的事都能在头脑中留下印象;凡是能够留下印象的“经历”,我们总能够回忆起来的。从写作角度讲,所用的许多作文材料就是我们记忆中的“经历”。但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些刚刚经历的事,记忆应该是很深的,但为什么当真的要写的时候却又“回忆不起来”觉得“没什么可写”呢?记忆跟“经历”跟积累材料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其实,作文材料的积累是与一般的记忆不同的。它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加工”和“记忆”的过程。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第一,“信息加工”。学生对作文材料的积累,不是单纯地对事物的表象和行为过程的机械性的记忆,它是学生对所经历的事、对所看到的景经过“观察、思考、分析、比较、想象”之后,对事物所形成的深刻的“感触”和认识的记忆。学生只有对所看到的事物心中有所感,即“情动于心”,才能将这个事物连同这种感受深深的“感触”印在你的脑海里。感触越深,认识越深,记忆就越深刻,价值就越大。没有感触,便没有材料的积累。第二,作文材料的记忆和应用过程,类似于电脑信息的存取过程。这种存取过程始终是以“双编码”的形式进行的:一是事物的“表象”编码(景物的表象和行为的过程等),二是“感触”编码(对景物事物的情感、态度、观念,以及由此引起的思考、联想和感受等)。我们在积累材料的时候,是将事物的“表象”和由此引发的“感触”一同记忆和储存的;当我们写作中提取材料的时候,仍是将“表象”和“感触”一同提取的,并且在提取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感触连带效应”。如当你需要提取某一“表象”时,脑海中不仅会马上浮现出这个“表象”当时给你事带来的深深的“感触”,而且很快会“调”出许多同这一“表象”相关的其它“感触”。
例如,每当我们提到“难忘的校园生活”时,脑海中会马上浮现出我们在大学生活、中学生活、小学生活甚至幼儿园生活中的那些让你高兴的、让你难过的、让你沮丧的等等一连串的让你“感触深刻的事”;当你想念一个人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所有关于他的曾经给你深切感受的一些事;当你憎恨一个人的时候,你同样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种种让“劣迹”。读文章听报告,当你对一个观点表示认同或反对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许多类似或相反的理论和事实;当你要在自己的文章或作报告中阐述某一观点时,你也会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