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20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
——浅谈初中古代诗词教学中意境的体会
作 者:周 波
摘要:意境的体会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体会诗词的意境,有利于赏析诗词,把握诗词的精神实质,达到教学目标。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试着采用了一些形象化的方法,让学生便于体会意境。如简介作者的生活情况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写作目的;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深入作品,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共鸣感,拉近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距离;借意象这个中介,搭建一个体会意境的桥梁;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意境,让学生能够对意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运用意境,让学生自己学习意境的写作方法,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去。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体会意境。
关键词:意境、意象、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学生应该“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①,诗歌是文学殿堂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可以穿过时间和空间的长河,拨动人们的心弦。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每一学期都有古诗词教学的内容,要求能够理解诗词内容和感情。如果能够准确体会其中的意境,那对于诗词的教学要求就能够完满完成了。
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认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②“意”即古人所作诗词中表达的主观情意,表达一定的感情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诗缘情而绮靡”③,是诗所要倾吐的感情,表达的意愿,如王维的《相思》,这首诗就是表达相思之情的。“境”则是境界,诗歌中用来表现感情的景物或事物。《相思》中就是借红豆这一事物来表达相思之情的。意境合起来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④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轻松体会诗词意境呢?我尝试使用了如下办法:
一、走近作者
介绍作者背景可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目的,任何作品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一定时代的反映,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于体会诗歌的意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走近作者,才能进一步深入感知诗词。
如教李清照的《声声慢》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活经历。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生活恩爱幸福,词作也多写贵族妇女的生活,后来金兵入侵,赵明诚病故,李清照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词的风格也从婉约转为悲慨沉郁,题材内容较为广泛。《声声慢》就属于后期词作。介绍了这些内容,学生就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故乡的思念,孑然一身的孤独,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愁思辛酸的意境就油然而感了。
再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首先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时,杜甫被俘,757年逃出虎口。759年关内大饥,弃官西行。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地,不料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草堂漏雨如注,万般艰辛下写下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解了这些写作背景,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生活的不易和贫困,就能够体会“自经丧乱少睡眠”的原因,而诗人杜甫在自己屋破雨漏的情况下,没有先想到自己,而是想到天下所有穷苦的人们,让他们温暖,过上幸福的生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