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10
- 资源简介:
约6980个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生字词
2、了解作者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4、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
2、难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教学仪器】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中华民族面临日本军国主义长驱直入,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伟大的爱国者鲁迅先生痛斥、分析和批判悲观失望的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和战斗力。他认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不是帝王将相、状元宰相,而是被压迫的人民,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值得我们学习。
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的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二、背景介绍
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