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060字)
高三语文迎考复习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落实初探
场口中学 肖钢
内容提要: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规定中越来越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笔者就目前高三语文迎考复习的教学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怎样在高三迎复习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在提高解题能力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健全人格。
关键词:复习教学 人文教育 落实初探
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一直是语文教学界争论的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放眼语文教学界,我们明显地发觉:语文教学实践强化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这一现象在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犹为突出。高三语文迎考迎考复习教学注重认知训练,忽视精神熏陶;注重解题结果,忽视解题体验;注重单一评价,忽视潜在发展;教学环节单一,忽视主体实践等。笔者认真分析了这一现状,在实践中探索怎样在高三语文迎考复习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探索如何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健全学生人格,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 、人文教育的具体内涵
人文”一词古已有之。在《易·贲·彖》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句子。在这里作者不仅最早提出了人文概念,而且和“天文”对举,前者指自然之序,后者讲人间事理,两者互容,形成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体系。“人文化成”的思想也影响到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教育思想。著名学者梁漱溟在比较中西教育传统时说:“中国人的教育正偏着情意的一边,例如孝悌……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着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这种教育的不同,盖由于两方文化的路径根本异趣。”显然,儒家倡导的孝悌之教,是有关人文价值领域的人文教育,它不同于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科技教育。但进一步考察,儒家的“观乎人文”,是以道德义理为主体的人文文化,所以,儒家教育主要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其所讲教育主要也是“德教”、“社教”、“名教”、“教化”等。士子们攻读儒家典籍的目的,就是要学习、领会其中的义理道德,近则以它约束、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远则用之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这一点,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教条》中说得也很清楚.“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道出儒家教育的人文本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儒家的人文化思想,除了修身养性这一体现人性自身要求外,还同培养合乎封建纲常伦理的“士”的社会功用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功利性。
“人文”一词在欧洲的出现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在中世纪,教会垄断文化教育,学校只讲神学。当城市兴起后,出现了世俗性学校,开设新科学。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后,资产阶级思想家更利用对于古代文化的研究来批判教会的神学,在新型学校中开设以希腊文拉丁文为基础的学科,包括文学、哲学、历史乃至自然科学。这些学科与神学不同,以人与自然作为研究对象,因而被称为“人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