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二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2/15 19:58:14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630字。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谤、溃、障、壅、弭、决、亲戚等文言实词和乃、之、故等虚
2.学习本文巧妙运用比喻使文章生动形象的方法。 
3.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了解统治者的昏庸。
4.体会作者“防民口,甚于防川”的积极进步的民本思想。 
 [ 教学重点、难点 ] 
1.召公的谏词。
2.人物内在性格的揭示。 
 [导语]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至高无上的君王也会犯错误。因此,从春秋初年齐桓公设置“大谏”开始,历代君王都设置谏官,让他们来规劝自己的过失。然而,像齐威王、唐太宗这样能从谏如流的并不多。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暴君,他拒不纳谏,谁要是批评他,他就杀掉谁。他的暴虐凶残最终招致了人民的反抗,他被百姓活捉,流放到彘地。当他明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时,为时已晚。他就是西周时期的周厉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召公谏厉王弭谤》会向我们展示一个活生生的周厉王。 
 [教学步骤]
一、解题:
“谤”是个古今异义词,今意指无中生有,毁坏别人名誉;古意是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面对人们的批评周厉王是怎么做的?(弭谤)对于“厉王弭谤”这件事身为宗室贵族的召公又是怎么做的呢?(谏)
二、作品简介:
    这篇课文,与《勾践灭吴》一样,同选自《国语》,请大家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回顾所学,说说它的特点。
三、初步把握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1.首先我们来理清文章结构:文章紧紧围绕厉王“弭谤”展开,共三段,它们分别写了些什么?
第一部分:弭谤的由来。文章开篇“厉王虐,国人谤王。”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揭示了周王与国人的尖锐矛盾和对立。
第二部分:召公谏弭谤。
第三部分:弭谤的结果。
2.串讲:请大家注意正音、句读及重点字词的翻译。
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杀掉。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至于违背情理。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就应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