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教学过程:
在第1号幻灯片“欢迎各位光临指导”和悠扬的乐曲中,听课学生和教师进入教室。
上课铃响,放映第2号幻灯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感体验及延伸阅读》”,让听课师生进入课题。
放映第3、4号幻灯片,简述本节课时的授课目的和要点。
并由第5号幻灯片引出本节课时的教学缘由:
师:为什么要对本文从情感角度去体会。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可见有较多的学生不论是阅读或写作,都对文章仅多从一般的意义或语言结构去学习,而缺乏用情感来对文章作体会,这样就多造成学生的情商缺限,难以体略文章中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在写作中更是大量的作文枯涩无情,难以有文情并茂的佳作。所以,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还有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知音》中就说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准确地表明了读写文章与情感体会的密切关系。
放映第6号幻灯片,在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的照片背景中,请当天的值日学生来进行每天的“课前五分钟”演说。
生:①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②重点评价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人之间几十年的战斗友谊;③据课前已发的延伸阅读资料中的《传世情书》,说明马克思这样的铁血男儿,也是有着丰富的个人情感世界的,可见,马克思是伟大中寓平凡,平凡中见伟大。
师:对学生的演说作简要的点评,并肯定学生在第③点中的见解是特别到位的。由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概述,引入到本节课时的内容。
师:我们的第一课时中对整个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课文结构作了总述,今天,我们就走进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两人那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首先,在我们人类社会中作为人的丧逝离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还有着许多相应的词语,下面请看第7号幻灯片:古人对逝者撰文以示哀悼的词语(或文体):哀诔,(lěi,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多用于上对下)、墓志铭、盖棺论定、树碑立传、节哀顺变。
再请看第8号幻灯片:一些关于悼念逝者的作品: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雨果的:《在伏尔泰墓前的讲话》,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还有苏轼对他亡妻追悼的词作《江城子》。
那么作为悼亡作品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看第9号幻灯片:内容:或叙生事,或颂功德,或抒情怀。感情基调:或哀婉,或平实,或激越。
请同学听课文录音朗读的第一、二段,体会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情感表达。(在放映第10号幻灯片中,听课文的录音朗读。)
请学生作自己的理解归纳。
生:从课文的录音朗读中,可感受到恩格斯的情感是低沉、哀伤的。
师:这个同学的归纳是基本正确的,我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