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40字)
意在课先,顺势而发
—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的导语设计
丹灶高中 张贵素
叶圣陶先生说“读书是有所得,作文贵有新味,最主要的是触发的功夫。”乏味、雷同的课堂导入方式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而好的开场白则会使一节课起始石破天惊,先声夺人,整节课也因此会如高崖泻水,汹涌澎湃。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叫人一听钟情。让学生倾心与此,积极主动地受教,使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和杂念的干扰,把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景中去,达到高效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必修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一个模板内容要在10周之内完成,难度确实很大。精彩的导语无疑会为高效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背景知识激趣法
翻开新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篇目多为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但由于我们这里的学生阅读面非常狭窄,“苏轼、曹操、泰戈尔……”这些我们浪熟与心的经典名家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学习这些名家时,我就利用背景知识激发感情,导入新课。如在讲《短歌行》,我是这样导入的:他既是一位纵横捭阖的乱世英雄,同时也是开一代试风的大诗人。作为英雄,面对乱世,他有道义在肩,不辞万难,匡正社会的慷慨之气;作为诗人,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惨状又表现出无限的悲凉和感伤。而他的特殊身份影响了他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他的作品是他英雄气质和诗人气质奇妙的结晶。他是谁?他就是曹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操的《短歌行》。了解了这些之后,学生将会更好地把握曹操作品地内容,领会作品的情调和风格。同样,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屈原的《离骚》等类似的文章都可以这样导入。
二.回顾联系法
如果所学课文的内容比较重要但又是前面教学中已经涉及到的,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回顾来导入。如在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父爱、母爱、亲情无限,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家人的关爱。爱,在文人笔下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在初中学过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这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那笨拙肥胖的背影不仅使作者泪流满面,也使我们每当想起便心潮起伏,不能自己。师生齐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穿着深青色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顷,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几十年来,打动着每一个读过此文的人的心。是啊,亲情就是在这些日常生的小事中缓缓渗透出来,也许在发生的时候,我们尚不能感悟,一旦我们在事后回忆时,便会禁不住热泪盈眶。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看一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对家人的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的。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迁移。
三.歌曲音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