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中学2016届高三(下)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20650字。
西藏拉萨中学2016届高三(下)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
①今天,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交际工具,微博有与众不同的发表意见的方式。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
②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
③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
④理性的说理需要足够的文字。说理是由三个必要部分:结论、理由和保证组成。“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则只有结论。在说理的主张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那么,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结论的合理。
⑤往往是在需要思考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被省略掉的假设。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但并不可靠。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片面”)。
⑥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与自己看法和主张不同的他人。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读者为对象的报刊,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微博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错,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的。
⑦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方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作一区分,有感染不等于就有好的说理。
(选自2011年《南方周末》,有删改)
1.对“罐头思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方便的解答可能导致“罐头思维”
B.“罐头思维”使得人们习惯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论断
C.“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就是“罐头思维”
D.“罐头思维”让人们从懒于仔细思考到丧失仔细思考能力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理解重要概念是阅读论述类文章的第一步,这类试题是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常见题型.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文中内容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
【解答】C题干中是让理解“罐头思维”,这一概念是在文中的第三自然段.通过对第三自然段理解C选项说的是“罐头思维”的表现行为.
故选:C.
2.“微博不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篇幅有限,容易缺失说理的必要部分
B.微博主要在朋友圈和熟人圈中传播,用不着太说明理由
C.过于注重感染力,妨碍了说理
D.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个人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妨碍了理性说理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解答】D选项太绝对;言辞激烈并不等于妨碍说理.原文第一段为“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
故选:D.
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能够提高说服力
B.文章第⑤段用尼克松的例子是说明,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可以通过还原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假设,并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来验证
C.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声相求的效应.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人们往往更能够交互信息,思维更加完备,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质
D.新的传媒方式一旦被普遍采用,便有可能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非理性的转变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
【解答】A项“能够提高说服力”太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最后一段为“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C项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原文第六段中人们“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D项“新的传媒方式”不等同于“微博”,“有可能使人们思维方式发生非理性的转变”太绝对.
故选:B.
二、古代诗文阅读
4.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暠少孤,事母甚谨。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俄入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