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能力训练:如何理解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 资源简介:
约2340个字。
如何理解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武汉市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汪启洲课时1总第课时 课型训练目的:如何理解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作 业:见自测板书设计:如何理解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辨别某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二是辨别语境赋予某个词临时、特定的具体意义。时间 教学过程一、 【阅读材料】导向:1、【阅读材料】:友人闲谈间,对目前人际关系缺乏真诚互助之心,年轻的人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者少,热衷于求时髦、好享受的崇洋者日多,总不免摇头叹气。说实话,我也是之一。近日重读了一篇介绍爱泼斯坦生平的通讯,知道这位原籍波兰,儿时随父母来到中国,现已七十五岁的爱泼斯坦,自从于1957年加入了中国籍,虽已经历了“大跃进”的困难时期,经历了十年动乱,他却又一颗比我们这些人更加坚定的“中国心”。这是十分可贵的。是不是由于他不了解中国实情而盲目乐观呢?不,他深信自己观察中国的视野是广阔的。他常说:“我经常进行三个对比:过去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我们已做的事和未做的事;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应该取得的成就。这样一比较,对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了清醒的认识,对我们的前途也能充满信心。”爱泼斯坦所说的“三个比较”,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今昔对比,不过有一点是不同的:他还在执着思考“未做的事”,思考本来“应该取得的成就”。之所以必须作这样的思考,是为了说明中国人原该做得更多些,做得更好些;而不应在舌尖上稍稍添了点甜味时就止步了。爱泼斯坦深知,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大气候下,不允许我们沉湎于落后状态而不思进取,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一味摇头叹气,失去信心,却又会使我们袖手而坐,无所作为,这一样是要挨打的。爱泼斯坦提出的“三个比较”,确实可以帮助一切中国人在观察祖国时所见更加广阔、更加深远,从而更深切地了解中国。他的这份赤诚的“中国心”之可贵,不正体现在这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