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中的衬托用法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2/28 16:06:4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930字)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中的衬托用法
揭阳市榕城区梅云华侨中学
车龙华

内容提要:
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作为主观题考查,本文力图从衬托这种修辞入手,探讨诗歌鉴赏主观题的解题对策。

关键词:古典诗歌  鉴赏  衬托

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单纯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变化,导致难度增加,相应的答题对策也应有所变化。考虑到诗歌鉴赏的特殊性,考虑到考纲的具体要求,由学生回答部分一般可以由以下几个部分(考试时会从中择取几点)来组成:
一是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对诗句内涵的挖掘。
二是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三是对诗歌风格的判断,对诗歌体裁样式的识别。
四是对诗歌艺术技巧的研判。
五是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而衬托,作为诗歌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对理解诗歌的作用巨大,与考纲的这五点关系也非常紧密。本文力图从衬托这一修辞手法入手,探讨如何鉴赏古典诗歌的问题。
一、概述
衬托,即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一般为了突出自己所要描写的对象,用与之相关,相近或相对的人或事作陪衬,起到洪云托月的效果。衬托一般分为正衬与反衬二种,在诗歌中,往往用以表达一种意蕴深远的情景,或说明,强化一种道理。如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描写行者、耕者、锄者为罗敷美貌倾倒的形态,通过她的美丽在人们心弦上激起的强烈反响,使读者深深感受到她的国资天香,倾国倾城。这样写比某些一览无余的肖像描写更富于艺术魅力。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