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40字。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师的合作意识
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曹步中学 肖英君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研究生2004级 熊丽萍
语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公民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其实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现代素养的一种表现,善于合作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合作是人们在寻求目标时互相切磋、互相协调和共同分享,并参与决策,它要求合作的每一个人都有要有贡献,彼此在合作中共同成长。新课程的实施使语文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的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革,教师的合作意识不仅变成了可能和现实,而且是一种工作的必然。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总是单独工作的,有自己的教案、自己的一组学生,使用自己的课程教材,靠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程中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过着“自给自足”的“单干”生活。而教师之间的竞争压力太大,以至各自保留着自己的绝活,互不交流与沟通,真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即使有合作,也只是传帮带的“师徒”关系、“公开课”、“教研组”等形式,这些合作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片面性,为应试服务;强制性而非自主自愿,它们只是官方行为;单向性而非平等,合作的一方是“专家”、权威、指导者,而另一方是新手、学习者。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设计者、导演和裁判,学生只是接受教育的对象。
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教育秩序的重建,新的教育的灵魂是“对话、协商、理解、调整和不断生成”。合作不仅是一种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试想,不会合作学习的教师,怎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对合作认识不足的教师,又怎能发自内心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本文将从课程开发、课堂构建、语文评价、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四个方面来阐述语文教师的合作需求。
一、 以合作的方式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不再是唯一,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必须突破语文课本、语文课堂的局限,形成大语文教学观。这要求“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只有积极争取学校、社区、社会的支持,争取领导、同事、家长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