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网页课件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课件 / 高中第一册课件
  • 文件类型: htm
  • 资源大小: 4.19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1 9:08:36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查看预览图
再别康桥精美课件
《再别康桥》网络教学设计方案
03中文本29号谢海军
教学目的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1、认知目标: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工具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3、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1)【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
精典FLASH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导入语】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进入:《再别康桥》网络课件】
二、认知康桥【点击康桥进入相关康桥网页】
  了解康桥的相关知识,知道诗人与康桥的渊源,通过图片让大家产生身临康桥的超越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
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点击主页上的徐志摩进入诗魂网页】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3、【点击进入风流才子网页】简略了解一下风流才子一生相关的三个女人,得出结论:“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冰心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