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900字。
曹雪芹家世与《红楼梦》的政治主题
黄大荣
这是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试图跨越曹学、红学两个学科,在曹学的核心问题曹雪芹家世与红学的重大问题《红楼梦》的内里文章(政治主题)之间,找到某种相互印证的关系。探求这种关系,也就要同时探求曹雪芹对生活素材作艺术处理的独特方式或技巧。因此,它的文学意义不言而喻。不过,我将尽量避开曹学的详细考证和红学的“宏大叙事”,主要用文本的丰富内容来完成叙述。应该说,在前人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求的成功率应该有六分七分的把握。对于曹雪芹家世,我将梳理出多数学者认同、我自己亦能够接受的前人研究成果,而对于《红楼梦》政治主题的发抉,又会为前者提供一个个有说服力的内证。
一 从胡适和鲁迅的红楼梦研究说起
胡适是现代新红学和曹学的奠基人。他的功绩在于:提出“自传说”,否定了索隐派穿凿附会的研究方法,让红学走上了科学考证和文本研究的正路;发现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甲戌抄本,让世人得以认知曹雪芹原著的真实面貌;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研究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但是,作为现代红学的早期学者,他占有的资料有限,又偏重宏观研究,他的许多结论在今天受到质疑,当不足为怪。比如,他认为《红楼梦》是写曹家“盛世”的;由于坚持自传说,作者必得亲历曹家盛世,他便将曹雪芹的生年主观地提前了近十年;对于曹家的衰败,他简单归咎于“坐吃山空”的自然过程;最难以理解的是,作为第一个脂评本的发现者,他对经过篡改、补续的程乙本竟会情有独钟,等等。而鲁迅并没有专门从事《红楼梦》的研究,凭着他犀利的文学眼光,看准了戚序本更接近雪芹原著而加以采纳;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他将红楼梦归入“人情小说”,准确的抓住了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描写金陵十二钗的性格、命运。对于小说的第二主题——政治主题,他做出了在当时堪称振聋发聩的判断:
雍正六年,頫卸任,雪芹亦归北京,……然不知何因,是后曹氏似遭巨变,家顿落。
我们将会看到,鲁迅的关于曹家经历过前后两次劫难的判断与今人的研究成果,何等惊人的契合。而这一结论,又将决定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在时间和空间的准确定位。
二 曹雪芹家世
我们对《红楼梦》(本文从俗称,专指《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抄本,以下不另注)的作者知道多少呢?先看作品本身透露的信息。第一回: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