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词专题讲解,视角独特,分析深入,效果显著,值得一读!共4632字。
陆游辛弃疾农村诗词思想感情之比较
长沙市第八中学 寒山子
陆游与辛弃疾同是南宋中叶最伟大的文学家。陆游生于1125年,卒于1209年,八十五岁;辛弃疾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六十八岁。相同的时代造就了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留下了不朽的爱国诗词,陆以诗名,辛以词名。但他们的思想性格却存在着诸多差异,主要表现于爱国诗词上,但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方面是,从他们的农村诗入手,从他们的生活处境入手寻找他们对农村农民思想感情上的差异点。
陆游居于山阴,写了不少农村诗。有著名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生动地描写了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的悠闲自得。“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好象陆游暂时忘记了沉重的山河破碎之苦,留连于农村自然风光之中;似乎陆已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归隐山阴;又似当时许多文人不关政治耽于诗书。但陆游的大部分农村诗,寄寓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 --《农家叹》
这是一幅农民悲惨生活图。诗中描述了苦耕场面--不求富贵只求平安;逼租场面--笞搒;内心矛盾--瞒父母牺牲妻子儿女。诗人深入农民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与关切。“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春日杂兴》其四)“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十月二十八日夜风雨大作》)对比控诉了那种贫富悬殊、苦乐迥异的不合理现象:“公子皂貂方痛饮,农家黄犊正深耕!”(《作雪寒甚有赋》)“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岁暮感怀》)大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遗风。他不仅同情农民,更揭露了造成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书叹》“县吏长亭如饿狼,妇女怖死儿童僵。”(《秋获歌》)“常年征科烦箠楚,县家血湿庭前土。”(《秋赛》)
陆游在《上殿札子》中论述了他的观点:“今日之患,莫大于民贫,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凶年饥岁,虽贫富俱病,然富者利源至多,贫者惟守田亩,孰为当恤?视郡县之庭,鞭笞流备,杻械被体者,皆贫民也。”“赋敛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之事,宜核大商,是之谓至平,是之谓至公。”他在诗中指出:“彼盗皆吾民”,“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孰能抚以德,坐还三代淳!”民做了强盗,是逼上梁山,是官吏造成的,“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春日杂兴》其三)这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儒家的仁政爱民观点已深入陆游思想体系之中。抒写爱民之诗已成了陆游精神的一部分。
辛弃疾晚年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瓢泉居住的时候,也写下了不少的农村词。相比之下,辛笔下的农村景象就比较美好了: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西江月》
两福图画均为令人神驰的农村生活,写于退隐带湖闲居之时。陆辛两人都热衷于仕途经济,三上三下,为国尽心,又于挫折失败之后以陶渊明为祖,行退隐之乐。辛弃疾在他的《新居上梁文》写道:“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人生孰若安居之乐?一年种谷,十年种木,君子常有静退之心。”结尾写道:“伏愿上梁之后,早收尘迹,自乐余年。……”但是“云空未必空”。陆游退隐之后不忘农民的苦难,辛弃疾退隐之后想的是什么?“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闲时“静处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