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10字。
做学生“导游”,共享学习乐趣
南桥中学 戴军花
曾见过这样的一个比喻:上一堂课就象是带着学生去旅游。旅途的愉快与否,一定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觉得特生动,特贴切。开创和引领“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叶澜教授就这样说过:“教师犹如导游,是游客旅途中的伙伴和向导。”她的说法正符合了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那么如何让“游客”们在旅途中既兴趣盎然,忘记“旅途”辛苦,又能享受到“游山玩水”的乐趣,并从中有所收获呢?我以为教师要真正起到“导”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设导语,激发高昂“游兴”。
《语文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好的导遇就象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诶一下子聚拢起来,能给学生以汽笛,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可见,要上好一堂课,导入是关键,如刚开始上课就已经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那么又怎会认真地投入到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学习中呢?因此,上课前教师如动脑筋,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导语,使导语优美、幽默、富于悬念感,让学生欲罢不能,自然就会跟着教师这位“导游”自觉地走进“青山绿水”的佳境,主动去欣赏和体会美景。
如上《孔乙己》时,由于初三学生对鲁迅有所了解,也对他的文学地位也十分钦佩和神往。以下是导入新课的课堂实录:
师: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文学巨匠是谁吧?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鲁迅。
师:那么他写了很多小说,刻画了很多形象,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生:(争先恐后地)“阿Q”、“迅哥”、“祥林嫂”、“孔乙己”……
师:那么多形象那么鲁迅先生最喜欢哪个呢?
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老师,你知道吗?(一个学生说后,几乎是全班都说:对!老师,你告诉我们吧!)
师: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生:不会吧?孔乙己不就是个脏兮兮的好吃懒做的人吗?(全班哄堂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