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眼”琐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03年高考古诗鉴赏题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一诗来鉴赏,要求指出第三联中的“诗眼”并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br>
要答好此题,必须理解什么是诗眼以及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相传张僧繇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诗眼有似于此。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寻常景物,而孟浩然炼就“淡”“滴”二字,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淡”状出视觉感受,“滴”达出听觉感受,“淡”和“滴”渲染出一种冷漠、孤寂的境界。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没有“闹”“弄”二字,所写景色也就平淡无奇。而着“闹”“弄”二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br>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则写道:“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虽然“诗眼”“词眼”的称呼出现较晚,而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br>
《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每两句只在关键处换一个动词,而“采”“有”“掇”“捋”“袺”“襭”,逐层推进,同中见异,摇曳无穷,堪称“诗眼”。<br>
南朝民歌《明下童曲》:“走马上前坂,石子弹马蹄。不惜弹马蹄,但惜马上儿。”一个“弹”字,墨光四射,令人耳目一新,与后世所说的“诗眼”已毫无二致。<br>
两晋南北朝时,随着声律论的兴起与骈骊文的盛行,在文人创作中追求警策、秀句(其中也包含了对诗眼的追求),成为一时风气。“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朓),“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阴铿),“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等,锤字炼句得其神韵,历来传为美谈。而“识”“辨”“下”“飞”“滴”“暗”“逗”“息”等动词(“暗”字为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与“愈”“更”等副词,都不愧为句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br>
唐代大诗人杜甫,历来被视为锤炼字句的圣手。他的《曲江对雨》诗,宋代被题于某寺院壁上,其中“林花着雨胭脂湿”句,“湿”字被蜗涎蚀坏了,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分别以“润”“老”“嫩”“落”补缺,都不及“湿”字贴切。原来他们几人均是就句补字,忽略了全诗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杜甫这首诗写于长安新经丧乱之后,借荒凉雨景,抒寂寥心情。用“胭脂润”或“胭脂嫩”表现明快色彩,显然不合适;而花在雨中,也不一定掉落,颜色更不会暗淡,所以用“老”“落”写花,更欠确切。<br>
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语言艺术日益精进的基础上,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些诗学新术语的。<br>
<br>
二<br>
<br>
诗眼、词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br>
或者用以翻出新意。如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