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90字)
立足教材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试谈语文教材的处理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311800):边建松
【摘要】教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特点。本文具体分析了语文教师处理教材时的种种不当现象,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教材 处理 语文素质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吕叔湘先生早在20 年前就提出了,这种情况现在依然存在,并没有多少改观。怎样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许多前辈、同行对此提出过不少见解,见仁见智。我想从语文教师如何处理教材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读解学认为,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读解,同一文本对于不同的读解者来说,也有不同的读解;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息接受系统,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怎样读解,都不能脱离文本。既有自由,又有限制,这就是文本的特点。我们把这个理论移用到语文教学中来,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的确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但灵活性和自主性必须有个“度”,必须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规律;否则,就会造成教材处理的失当,影响教学效果,就会妨害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会妨害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可以说,教材处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语文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存在一些不恰当现象,是有原因的。有的是没有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没有把教材和教学大纲联系起来,没有注意到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有的是没有研究学生对教材的接受能力,没有注意到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这些现象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种。⑴忽视教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淡化教材。对于教材规定的一些内容不够重视,或者认为难以处理,就甚至忽略不教。只注重讲读篇目的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的分析讲评,忽视课内自读课文和单元知识教学,把课内自读课文和单元知识从教材剔除出去。如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系列、某些“单元作文”、“口头表达”等单元内容,如高尔基的《时钟》等自读课文,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就没有指导,甚至从不提起,放任学生自由阅读,起不到教材应有的效果。只要从教材整体出发,事实是应该处理好的。⑵忽视训练与提高的关系,死抠教材。有些教师认为,凡是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凡是教材中提到的知识,都是重要的。因此,把教材处理成阅读训练的材料,从字词句篇章的角度一一出题让学生回答,把学生当作规范答题的机器,不考虑提出的问题的难易度、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对此,叶圣陶先生早就提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⑶忽视教材与教法的关系,浅尝教材。没有抓住教材的难点、重点,兴之所至,教亦随之,课堂教学游离于教材,随意性强,使系统的语文知识出现纰漏,更甚至于脱离教材,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根本不能发现教材的精华与不足之处,教法上呈现粗疏之处。如语文学习应该重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只有细致、踏实、认真、深入地分析教材,才能使学生领悟语言的准确、连贯等特点,如此之教法,自然不能使学生品味到语言的精要之处。这种做法内心里没有认识到教材的示范作用,工作上没有严谨的作风,自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功效。⑷忽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照搬教参。和教材配套的教参上提到的内容,照搬照讲,实行本本主义教学,看似面面俱到,实是拘泥不化,学生不能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