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00字。
加强实践指导 突出主体地位
——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
南通市小海初级中学 季春华 邮编:226017 电话:85951625
教学时,如何摒弃那种束缚学生思维,扼杀学生创新意识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古典诗词的教学略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要重视预习的指导,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古诗词,读者的主观意象往往对诗词的理解有很大的取向作用。同时,古诗词的字、词、句,以及作品中的用典会对理解形成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之前,必须充分重视并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让每位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初步的定位。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第一,帮助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浏览,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第二,指导学生借助诗文注释和工具书,尽可能的弄清字、词、句的意思;第三,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并试着回答预习和课后提出的有关问题;第四,引导学生标出或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便课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这样,学生经过预习,在查找资料,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能力。独立的探究和思考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自我的空间。
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诵读作品,引导学生品味作品意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抛弃烦琐的分析、逐字逐句的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应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和学生一起品读、一起探讨,一起研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认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指导学生养成诵读的好习惯。语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要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在读中领悟诗文的意境。学诗,从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或诗中人同喜同忧。如《江畔独步送花》《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则于节奏明快、声音铿锵的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深厚而鲜明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