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ppt(讲学案+课件,18份打包)
- 资源简介: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讲学案 课件)新人教版 (18份打包)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基醇点一文言实词课件新人教版20171028176.ppt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常见意象课余阅览课件新人教版20171028162.ppt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第1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课件新人教版20171028163.ppt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第2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新人教版20171028164.ppt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第3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新人教版20171028166.ppt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第4讲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新人教版20171028167.ppt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第5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课件新人教版20171028165.ppt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讲学案新人教版2017102811.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二总启课从读懂诗歌开始_一判一审读文准课件新人教版20171028168.ppt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名篇名句默写讲学案新人教版2017102812.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三名篇名句默写课件新人教版20171028169.ppt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高考题型二古代文化常识课件新人教版20171028170.ppt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高考题型三文言文分析综合课件新人教版20171028171.ppt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高考题型四文言文翻译课件新人教版20171028172.ppt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高考题型一文言断句课件新人教版20171028173.ppt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基醇点二文言虚词课件新人教版20171028174.ppt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基醇点三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课件新人教版20171028175.ppt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讲学案新人教版2017102813.doc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近几年的命题趋向是稳中求变,无论如何变化,改变的只是题型,不变的是对文言基本素养的考查。基于此,本书摒弃功利性的编写,突出一轮复习重基础的特色,共分三个层级给予梯度编写:第一步,复习教材文言文,这是因为高考取材在课外,知识在课内,高考题大都能在教材中找到“根”;第二步,强化落实文言基础,这是因为高考题型无论怎样变化,无非就是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文意理解的或隐性或显性考查而已;第三步,突破高考题型,有了第一步、第二步的基础积累与强化,完胜高考题型水到渠成。
古诗文是语文拉分的一大题型。高考对古诗文的考查,取材在课外,知识在课内。与其他题型相比,古诗文复习回归教材更重要,故在复习文言文专题时,应首先“循教材复习”,抓命题之“根”。
基础考点(一) 文言实词
最新《考试大纲》对文言实词考点的能力要求是: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常见”,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是主要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义;三是“理解”,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本考点的复习,一要明确高考常考哪几类实词,并要强化积累;二要掌握常用的词义推断方法;三要辅以足量的练习巩固,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考生对文言实词掌握的多寡,直接影响答题的质量,所以对文言实词的复习,应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做到重积累,多训练,以取得最佳效果。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五大类。
一通假字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假”就是“借”的意思)。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
类别 释义 示例
通
用
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假
借
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古
今
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课本为了方便起见,对于通假字和古今字,都用“同”或“通”表示
[针对训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2.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才能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须发花白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7.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副词,不
8.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