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词的活用不是词的兼类。活用是指原属于甲类的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乙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对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用如意动词和名词用如使动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br>
一、 利用语法特征判断。<br>
在下列情况下,名词活用为动词。<br>
1.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br>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br>
该句中的“面”作“面对”讲。<br>
2. 名词放在“所”字后面。<br>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庖丁解牛》)<br>
“履”本义是名词“鞋”,这里用在“所”之后,意思为“踩”。<br>
3. 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br>
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br>
该句中的“王”置于“欲”后,意思为“称王”。<br>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br>
该句中的“水”置于“能”后,意思为“游水”。<br>
4. 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br>
副词一般只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受动词修饰,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br>
a. 二月草已芽(《采草药》)这句中的“芽”受“已”修饰,意思为“发芽”<br>
b.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这句中的“宾客”受“稍稍”修饰,意思为“把……当客人”<br>
5. 名词放在“吾”“之”等代词前。<br>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br>
该句中的第一个“老”及第一个“幼”意思分别为“尊敬(我的)老人”“爱护(我的)孩子”。 <br>
b. 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br>
这句中的“鼓”意思为“击鼓”。<br>
6. 名词用“而”连接时。<br>
a. 范夫五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br>
名词“墓”在连词“而”之前,与动词“葬”连接,用作动词:“修墓”。<br>
b. 进城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州》)<br>
名词“梯”用在连词“而”之前,与动词“下”连接,用作动词:“拿梯子”。<br>
7. 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br>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br>
该句中的“舍”后有“于其址”作补语,该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为“筑舍定居”。<br>
这种情况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名词后面跟表示地点的名词时,后常常省略介词,但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br>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秦师》)<br>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r>
以上句中的“军”“烽火”后均省略了“于”,这两个词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驻军”“燃起战火”。<br>
二、 利用词的构词方式判断。<br>
主要是根据古文的结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