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40字。
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单位:株洲南方中学 姓名:金钱桔子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得中学语文教学已经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作用呢?本文主要从让学生读,让学生思考,让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演,让学生写,让学生加强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参与小结七方面来谈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主体性 素质教育
告别传统单一的“灌鸭式”教学,现代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中发挥的积极性、主动性。充满活力的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变成了师生互相沟通、相互交流的平台。教师的作用由知识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传播的引导者;学生则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随着人们对课堂教学认识的提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作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至关重要。经过尝试,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让学生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足见读书的重要性,每一遍用心的读书都会对课文的内容产生不同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读书形式多样,包括默读,小声读,大声读,分角色读,指名朗读,齐读等。教师要因课文内容不同而设计出不同形式的朗读。默读有助于思考,分角色读适合那些故事性较强的,有人物对话的课文。齐读篇幅不宜过长,往往是那些具有概括性的段落。总之,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给足学生读书时间,每一遍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让学生盲目的读,不知所措的读。其次,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教师可通过范读直接告诉学生哪该停顿,哪该重读,应读出什么语气。而后逐渐让学生做到自己体会怎样读。再次,要有评读,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像我在教《春》、《济南的冬天》等声情并茂的散文时,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如此这般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能真正地读进去,在读中有所感悟,受到熏陶。
二、让学生思考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课堂结构早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同时,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只能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再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教《五柳先生传》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和理解课文:五柳先生的爱好有哪些;他的爱好能体现他怎样的精神;他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以五柳为号体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学生在明白这些问题后,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课文要义,这也应了那句“学起于思”的古话。因此,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知识,这无疑会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让学生交流合作